误区一:模压的成本一定很低,模压的必然是便宜货。
辨析一:模具虽然压起来比较快,但是也要考虑到所压器型的美观程度、入窑后在高温下变形、开裂的概率等。
如果模具做得不够科学,压出来的素坯会很容易变形开裂,成品率很低,成本一样降不下来。好用的模具不是随手就能做出来的,要做出好用的模具,需要投入金钱、时间,需要有优秀的制模师傅和不断改进、创新、试错的钻研精神。
误区二:建盏只有在窑外经过漫长的岁月,才会形成开片。
辨析二:开片又称冰裂纹,宋代的开片,大家见怪不怪,并且有不少朋友以此为美,这个不需多说。但是有的新盏也会出现开片,有人就觉得这个是不是没烧好呢?其实并不是的。
因为釉面和胎体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在窑内就有可能形成开片,不一定要出窑后形成。窑内开片这一点,在青瓷等其他瓷器就有体现。而且宋代的一些窑口还以开片为装饰效果,刻意去形成开片。
建盏烧制技艺中,虽然开片不是主流,但是偶尔有些产品在窑内形成开片,是正常现象,并不影响使用,也不属于瑕疵。如果是胎体开裂,才属于瑕疵品。
误区三:铁胎一定是铁灰色,其他颜色就不是铁胎。
辨析三:铁胎是建盏的必备特征。铁胎在还原气氛下,会形成铁灰色。但是也有一些铁胎会被烧成偏红褐色。这不是因为含铁量低,而是因为气氛偏氧化了。所以看到颜色不够黑的,不必急着判定它不是铁胎。
反过来说,颜色是铁灰色的,也不一定就是铁胎,有可能是上了一层化妆土。判定是否铁胎,需要结合颜色、质地、声音、密度等因素综合判断。
不过建阳本地的师傅,很少有人以“伪铁胎”来蒙混过关。当地得天独厚的原矿土就是含铁量很高的,何必舍近求远去用含铁量低的胎土烧呢?而且建盏要能烧出精美的斑纹,必须胎和釉都参与反应,胎体含铁量低,难以烧出精品。
图一:气孔
图二:气泡
误区四:气孔就是气泡,是瑕疵。
辨析四:气孔和气泡是两种不同的形态,气孔(图一)是正常现象,气泡(图二)是瑕疵。
在高温中胚体的铁吸出,在加入油柴让窑炉内产生一氧化碳,然后吸出的铁开始转换,变成小斑,慢慢的小斑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大斑,气孔就是吸出的铁留下的,简单点说就是皮肤呼吸时产生的,多少都难避免,所以,建盏气孔属于正常现象。而气泡是烧制过程中温度和气氛的异常而导致起泡,因此叫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