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斥着泥、釉、火的简陋作坊,黄美金又亲手砸碎了一件瑕疵品,旁人都感到惋惜,但他说不将就和不妥协是自己的要求。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总是穿一件格子衬衫和深色马甲,深居简出,不常见客,待人却亲切友好。他经常去建窑古遗址,蹲在土堆里拿着残片钻研古法工艺,挖掘里面的秘密,这就是黄美金的日常。
制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外人难以想象。一个窑炉、一把小板凳,一张椅子上放一本书和一把茶壶,这就是黄美金的小作坊,除了“简陋”再也找不到其他形容词。制盏的烧炉有四层,顶层是耐火砖,烧制时其他三层各放一件,一天就烧一炉,出三个金油滴盏,还无法保证最终效果,有可能烧制大半年也出不了一件精品。
白天,拉坯、修坯、装窑,晚上早早休息,凌晨起床点火烧窑,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烧制金油滴建盏的技艺很复杂,包括揉泥、拉坯、修坯、熟烧、选坯、上釉、烘干、补釉、装窑、焙烧、出窑等二十几道工序。哪怕是一丁点的地方出了纰漏,这炉烧的一定是废品。“能好好睡一觉,就是最大的享受!”现在他的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金油滴盏,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作的勋章。
与金油滴的缘分是从多年前的一次拍卖会开始的,黄美金听人说起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南宋油滴斑茶盏,其碗口沿为金色、油滴也呈金色,日本政府于1950年专门制定法律规定其为国宝。自南宋以来,这样的“金油滴”珍品已销声匿迹。日本拥有如此珍宝,国内却无迹可寻,黄美金觉得这很惋惜。回家后总是放不下这件事情,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金油滴建盏的研制开发上。
早期要复原制盏工艺,黄美金只能通过去建阳各地的古窑址搜集建盏残片,分析宋代建盏的烧制工艺,自己一遍遍去探索。金油滴的烧制工艺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不知道金油滴的釉料配方,需要无数次的实验去调配,其次是油滴釉的氧化还原条件要求高,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烧制过程中时间和温度控制差之毫厘,成品釉色的差异就会很大,这个火候非常难把握。“一件完美的作品,背后是数十次烧窑、数百只盏失败后幸获的,是技艺和缘分的结晶,所以它的价值才会如此不菲。”
一个大型的布满金油滴斑纹的完美建盏是可遇不可求的,成品率极低。只要有一点瑕疵,整窑的建盏都会被砸掉。建盏体积越大,油滴覆盖面积越大,大面积的油滴要烧到均匀就很困难,容易出现釉色不均、起泡、过火,以及变形和开裂等问题。
建盏的魅力,讲究的是不强求和随缘。在准备过程中,从一遍遍挖掘可用的泥料、对釉的配方千万次调整,到以秒为单位精确控制窑温,黄美金一步都不敢怠慢。
这一两年,黄美金的金油滴建盏名气渐大,还受到台北故宫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的邀请参展。这也是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我们建窑建盏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黄美金(右)、黄文勇(左)
父子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展示访馆收藏的金油滴建盏
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展示典藏金油滴建盏
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建盏,它与传统陶瓷斑纹不同,因为釉色的不可控和多样性,反而彰显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为了让好不容易拾起的手艺得以薪火相传,他带着儿子黄文勇和徒弟陈祥松一起做研究,以技造物,以物传人。”让更多的人看到建盏之美,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传承下去。“这是黄美金一直以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