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昆大师这么任性,究竟图啥?

时间:2021-08-04 10:24来源:武夷建盏


七月流火,炎炎夏日

最宜相约三五好友

汲泉烹茶话家常,推杯换盏谈人生

20210804_095437_016.jpg

▲苏轼: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古往今来

饮茶便是东方人最爱的闲余消遣

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

下至走卒贩夫平头百姓

无不以茶为好

此风气兴于赵宋时期

饮茶的习惯在百姓中逐渐风靡

当时更流行着一种比试沏茶方式

和茶叶味道的小游戏

名为“斗茶”

20210804_095437_017.jpg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斗茶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品评分高下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文人雅士斗得不亦乐乎

街坊邻里围观津津乐道

其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奥运会

20210804_095437_018.jpg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曰: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喝茶岂能无盏?

斗茶讲究汤色洁白如雪

而与之最相衬的自然就是黑釉碗

为茶而生的建盏应运而盛

20210804_095437_019.jpg▲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推杯换盏品茗香


建盏

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器形简约质朴最适品茗

且釉料中含铁量高可防贫血之症

盏器壁孔又有活水软水之效

茶遇盏生香,甘润顺滑

韵深味浓

不久,宋人们就从斗茶衍生到

对茶盏也开始争相斗艳

20210804_095437_020.jpg

▲《大观茶论》云: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

建盏是黑瓷代表

底色暗如静默幽然的黑夜

釉色则有炫彩点缀

或有如星辰流霞、有或如鹧鸪动兔

窑变而生的斑纹不尽相同

非人力得以掌控

每只盏都是举世无双的孤品

散发着独特而又神秘的光芒

20210804_095437_021.jpg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兔毫连盏烹云液


釉面呈条状结晶纹

斑纹细如兔毫者,为兔毫斑

其深受宋徽宗喜爱,他在大观茶论中言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

其玉毫即是兔毫斑


20210804_095437_022.jpg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曰: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在诸多史料和传世诗作中

兔毫斑的出场频率最高

亦足见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玉兔瓯中霜月色


油滴盏顾名思义

釉面呈错落有致的圆斑纹

形如油滴沸腾,又如星辰散落

有明显的金属光泽


盏盏黑釉中

大珠小珠落玉盘

斑驳点点,光影柔和

藏于深处的美直抵人心

20210804_095437_023.jpg▲毛滂《送茶宋大监》:玉兔瓯中霜月色,照公问路广寒宫。

建安瓮碗鹧鸪斑


釉面亦呈油滴状

重重叠叠,金曜明灭

犹如鹧鸪鸟胸前的羽毛斑点

故称其为鹧鸪斑

20210804_095437_024.jpg▲《清异录》云:“闽人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鹧鸪斑建盏

工艺复杂,不易烧成

颜色或金、或银、或彩变化万千

被誉为建窑珍品

亦是皇室贵胄们的掌中宠器


640.png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鹧鸪斑盏残片


底足印刻供御二字

可见鹧鸪斑盏的皇家属性

无上神品曜天目


另有稀品名为天目釉

当年宋僧东渡,广弘佛法

亦将宋朝的饮茶之俗、建盏珍品

等诸多宋朝文化带入日本

20210804_095437_025.jpg

日本现存曜变天目盏三件

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藤田美术馆及大德寺塔头龙光院

皆被奉为日本国宝


天目盏中如藏浩瀚宇宙

斑点周围泛着蓝色幽光

随角度、光线的变化而变幻光芒

流动成彩、诡异绮丽

见者无不惊叹


20210804_095437_026.jpg


凤凰于飞再归来


呜呼哀哉!

这些街头茗战逗趣赏玩的绝美器物

却随着斗茶风潮的消退而隐退

建窑自元末湮灭以来

工艺失传一度成谜

幸而

我们有着一批又一批

纯粹而又可敬的匠人们

1981年春

在建盏的故乡福建南平建阳

一批由建阳瓷厂技术人员、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省轻工研究所

省博物馆等组成的专家团队

立志再现宋盏之辉煌

他们艰苦奋斗

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

终于成功烧制出兔毫斑仿古建盏


而当时有个建阳少年

被这种精妙绝伦的器物所深深吸引

如建盏般绚丽璀璨的梦

开始生根发芽

孙福昆

640.webp.jpg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作品工艺精湛,釉色丰富,以柴烧为主,更具宋代建盏的韵味,屡次获得金奖、银奖,受广大建盏爱好者追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1966年出生的孙福昆

是个土生土长的水吉人

当时建阳瓷厂位于水吉镇池中村

附近就是芦花坪建盏古窑址

20210804_095437_027.jpg

小时候的孙福昆

母亲在建阳瓷厂描青花

他就在边上递料

父亲烧窑时

他就去帮忙添柴加火


在瓷厂长大的孙福昆

经常看着师傅们练泥拉坯

一团团泥土在他们手中

如魔术般地变幻成各种器型


而师傅们的烧制

更将窑变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孙福昆常望着浴火中涅槃的建盏

有如凤凰于飞,有如星辰寰宇

眼里充满崇敬和羡慕

20210804_095437_028.jpg孙福昆“我父母也都是从事陶瓷行业的,都是建阳瓷厂的老技术工人。我一直都有陶瓷情节,好像就是顺理成章的。”

14岁的孙福昆

初中一毕业就到瓷厂做工

取土、练泥、拉胚……

他样样精通

后来瓷厂倒闭

他也辗转做过各种生意

然幼时的梦想一直蛰伏心底


20210804_095437_029.jpg


2007

孙福昆遇到了许家有、郑兴梨

他们三人志同道合

凭借对建盏的痴迷和满腔热血

一同创立了建阳市芦花坪陶瓷工艺厂

开始建窑建盏的复兴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

创业之初一窑接一窑的失败

深深地打击着这些有志青年

可孙福昆并没有放弃

20210804_095437_030.jpg

2008

孙福昆专程往外外地

拜访原福建省陶瓷研究所邹应林

在邹先生的指导帮助下

他坚持不懈、反复试验

终于烧制出了一批精美的兔毫盏


然孙福昆的建盏梦远不止于此

他有个更大的梦想

重燃龙窑之火

再现千年前宋盏的古风雅韵

20210804_095437_031.jpg

640.webp (1).jpg


建龙窑绝非一时之功

就算在建阳拥有龙窑的大师

也寥寥无几


面对不解和质疑

孙福昆却是痴了心肠

不惜财力物力人力

竭尽全力也要兴建龙窑

在这赤诚匠心的支撑下

一座仿宋龙窑在芦花坪依山而起

全窑长36米形似卧龙

被誉为八闽名窑


陶瓷是火的艺术

建盏尤是

想烧制出精品建盏并非易事

何况是难度最大的古法柴烧技艺

即使有着多年烧制经验的孙福昆

也不敢有丝毫大意

每次烧窑都要耗费数十吨干柴

最后幻化成绚丽夺目的美器

成品却是万分中之几

其余次品只能尽数打碎销毁


尽管消耗大精品稀缺

可孙福昆大师却坚持古法柴烧

因为龙窑烧制出的建盏

更为古朴、温润、脱俗,韵味十足

20210804_095437_032.jpg

孙福昆说:“虽然龙窑整窑可烧上万只盏,但选段烧制的话,每次实际数量只有4000只盏左右。仅这个数目的盏,装窑都需要6天。”

正如盏在窑火中重生

孙福昆也迎来了建盏梦的凤凰涅槃

2013年,孙福昆创办的

芦花坪建盏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被建阳区列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是集研发、推广、生产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20210804_095437_033.jpg


孙福昆的作品多为仿宋黑瓷

选用水吉后井建窑原地的陶土

依循古代制艺流程烧制

极具宋盏韵味

20210804_095437_034.jpg


他不拘泥传统大胆创新

先后研制出了蓝油滴、蛇皮纹油滴

黄鹧鸪、孔雀兰油滴等等绚彩各异的釉色

及盏杯、薰炉、梅瓶、酒盅等不同器形

在全国各大展赛中频频获奖

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

20210804_095437_035.jpg


201310月,《兔毫盏》获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银奖;

201410月,《油滴盏(鹧鸪斑)》获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金奖;

20153月,《柴烧柿红兔毫盏》《柴烧兔毫盏》分别获北京第三十一届国际礼品及工艺品展览会工艺美术金奖和银奖;

20163月,《玫瑰金油滴》获第十四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暨国际珠宝、古玩、书画艺术品博览会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奖;

2016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

20165月,《油滴敞口盏》在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夺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作品赏析


一花一世界,一盏一桃源

千年建盏向我们展现了

宋代追求质朴归真的闲情雅致

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兼具较高艺术性和人文性价值

亦是众多瓷类收藏品中最具实用性的

简素的器形与绚丽的斑纹完美融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亦如孙福昆大师最纯粹的匠心

凝萃出五彩斑斓的建盏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年龙窑之火

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