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釉色才是建盏最大的艺术魅力,然而形、色二字不分家,好的釉色必然要寄托在好的器型上才能得到最好的表达。在建盏的传统器型中,大致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大类,不同的线条构成了不同的视觉美感,各有千秋。那么,你最喜欢哪一类器型呢?
宋代的建盏,由于要提供一个重要的斗茶功能,故而常见的尺寸会比现代通用的建盏大一号。除去现代人用来品茶的日常用建盏,也有主打收藏功能的建盏,尺寸甚至比宋代斗茶用的建盏更大。
所以,若以尺寸大小为标准,常见的建盏可分类如下:
1.特大型盏:口径在15cm以上,基本作为收藏、陈设;
2.大型盏:口径在11-15cm之间,多用于斗茶之用;
3.中型盏:口径在8.8-11cm之间,常见的有九五束口盏、灯盏;
4.中小型盏:口径在7.5-8.8cm之间,最适合主人杯、待客杯大小;
5.小型盏:口径在6-7.5cm之间,属于小巧袖珍型,更受女性偏爱;
再者,按照口沿形状,建盏可分为束口、敛口、撇口和敞口四大类:
1、束口型
束口盏是建盏最主流也最经典的器型。最直观的判别方法是,在口沿以下约1CM的地方有一圈内陷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避免茶汤外溢,可称为止溢线,而不是所谓的“注水线”。
▲孙福昆作品-柴烧束口鹧鸪盏
束口盏是建盏器型中产量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如果你不知道你的第一只建盏该选哪种器型,推荐束口器型。
2、敛口型
敛口盏整体外形和束口较为接近,容易弄混,但也很容易区分:敛口盏在盏口下沿处没有凹槽,而是快到盏口位置的时候,开始往内微微收敛,整体造型更为丰满。
▲陈其富作品-柿红鹧鸪钵形盏
敛口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 。托钵众生,禅意栖心。大巧若拙,稳重敦厚。
▲黄美金作品-星云钵金油滴
敛口,圆柱形微微聚拢,圆润饱满,高脚鼓腹,删繁就简,仿佛恪守中庸之道,中规中矩,未逾越半分规制。
3、撇口型
撇口盏的特点是口沿向外撇,唇沿处稍稍地有一些曲折,圈足较浅。因形似喇叭状,也称喇叭盏。
▲陈大鹏代表作品-四色撇口大盏
撇口盏的烧制难度在四类器型中是最高的,因其最易变形。尤以大口径撇口盏为甚,因而最为珍贵。
4、敞口型
敞口盏和撇口盏一样,盏口向外撇。区别在于敞口盏的腹部较短,且没有弧度为直线,或弧度非常之小。
▲裴春元作品-斗笠彩金盏
敞口盏,也称“斗笠盏”。斗笠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头戴式雨具(也用于遮阳)。口部大,底足小。线条简洁优雅,于简洁中见静气。
现当代创新器型
▼
除了以上四类器型,当代建盏匠人也在经典之上发展出了更多的创新器型——
1、四方杯
▲陈其富作品-褐色鹧鸪四方杯
陈其富承继父亲陈大鹏鹧鸪斑技艺,破陈出新,突破建盏经典器型当道的局面,首创四方杯器型。融汇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方圆有度,刚柔并济。
除了陈其富,吕竹兴、陈叶琦等其他老师也演绎出了风格迥异的四方杯。
▲吕竹兴作品-方圆黄金甲
图片四方杯器型,在烧造难度上比圆杯更高。
因产量稀少,总是面临一盏难求的局面。
2、太极盏/螺旋杯
▲李春和作品-茶末釉太极盏
台湾陶瓷名师李春和,把道家思想融入建盏,首创太极盏。器釉兼顾,形神皆美。形之美,随心而致,行云流水。每一个角度都完美贴合手部,握感舒适。
▲陈华毅作品-螺旋油滴
类似的器型灵感,也被黄文勇、陈华毅等老师应用到了建盏设计中。
3、将军杯
▲邱华忠作品-将军杯瑚琏
将军杯,因其肚大能容而得名。沉稳敦厚,具有十足的阳刚之气,若将军般雄威屹立。
4、铃铛杯
▲陈慧敏作品-羽鳞铃铛杯
铃铛杯,又名仰钟杯、金钟杯,因倒置似铃铛而得名。常见于白瓷杯造型,用于建盏却是创新之举。杯口外撇、深腹、圈足,杯身挺立修长,口唇触感舒适。
5、直口杯
▲吴志勇作品-芳华
直口杯,顾名思义,杯口笔直。类似酒盅,内敛秀气,品茗更聚香,给予茶客充分的闻香之妙。
6、香炉盏
▲蔡炳盛作品-香炉火凤凰
香炉一器,从祭天祈福所用的庄重大鼎,到文人案头的把玩雅器,再衍化成如今茶席上的一只建盏。口唇矮短外卷,圆腹圆壁,整体造型如半球。口径与高度的比例一般等于或稍大于2:1。器型雍容华泰,手感敦厚沉实,给人以富足之美。
7、手握杯
▲陈大鹏作品-手握黄鹧鸪
手握一类的器型,主打精致、小巧的风格。盈盈一握的手感,十分讨喜。
以上提到的创新器型,仅仅还只是建盏市场中的一部分。生产技术在提高,国人的审美也日渐多元化。所谓的器型,其实无谓优劣高下,仅有经典与创新之分,全凭个人喜好而定。
所以,建盏造型千千万,您最喜欢哪一款呢?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