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功能的补充和完善,釦器即是很好一例。釦器,是指在器物口沿、腹部或底部用金属箍镶固,以此达到加固和装饰器物的目的。这项工艺起源于西周,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当釦器遇上建盏,奢华与极简两套美学系统的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北宋 御用牡丹连枝花纹天青釉绿定釦金斗笠碗
釦金缘起
《说文·金部》曾载:“釦,金饰器口。”注“釦,音扣,以金银缘器也。”金,不仅限于黄金,而是泛指金、银、铜等金属。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釦器,是西周时期西安张家坡出土的几件附在漆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上的青铜釦。东汉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为瓷器所替代,釦漆器就渐渐消失,但是“釦”作为一种工艺,仍然为瓷器所承袭,作为一种传统的修复工艺流传下来。
△ 宋 耀州窑青釉银扣花口钵
宋代,由于朝廷对于器具极为讲究品位,因而釦器之艺大盛。宋朝工部文思院设“棱作”,内廷后苑造作所亦设“棱作”,只负责器皿的镶口。釦边一般外口沿略高于内釦的釦边,并且这些釦边在剖立面上,中脊要略微凸起,形成一圆弧状,同时向两边则要渐趋薄,与现代搪瓷杯的口沿造型相近,俗称之泥鳅背;而以直口方棱凸起包边的,谓之韭菜边。
△ 宋 耀州窑青釉金扣葵口碗
此二者为釦器的两种不同方法,器物器型不同,所采取的釦边方法就各不相同。但不论何种釦器方法,金属釦都要与器物口沿镶嵌紧密,使之浑若天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镶嵌上器釦之后,釦之边缘与器壁能更趋平缓而过渡平滑,让使用者口唇的舒适度增加到最大限度。
△ 唐 鎏金银棱平脱秘色瓷碗
瓷器口沿镶金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陶瓷的身价。因而一些瓷器不仅在口沿镶金银,底足也镶有金银。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有2件漆平脱银扣秘色瓷碗,瓷器的口沿和底足就均镶有银釦。
△ 唐 鎏金银棱平脱秘色瓷碗
由于瓷器是易碎易损坏的物品,瓷器口沿镶金银能增加瓷器的牢固性,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磕碰而产生磕伤、冲线等损坏。同时,瓷器口沿镶金银也是修补瓷器的一种方法。瓷器口沿有磕伤之类的损坏时,也可在口沿包上银边或铜边继续使用。釦器能保护器物口沿使其不致过早地损缺崩坏,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使用者不凡的身份。因而瓷器镶釦是一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瓷器装饰工艺。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釦金”的三大功用:
1、加固瓷器,使其不易损坏;
2、提升器皿的使用体验感;
3、奢华装饰,彰显主人身份。
釦金与建盏
关于传统釦器的最佳范例,现今最为深入人心的应属日本国宝级的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盏、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油滴盏了。它们自宋流传至今,口沿都或以金、银镶釦,与盏间变幻瑰奇的七彩釉色相映趣。
△ 南宋 油滴建盏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如同定窑覆烧盏釦边来掩盖其芒口缺陷一样,建盏釦边亦有出于实用的需求:宋代建盏采用匣钵装烧法,即盏口向上,烧制时釉水因重力与温度原因,往往向底部流动,这就会导致口沿的釉较薄,甚至有少许露胎,口沿处带颗粒,质感较为粗糙(即干口现象)。
而将薄口以金、银釦作护饰,既掩盖了口沿的粗粝,又保护了口沿在日常使用中不致磕碰损坏,亦大大提升了茶盏本身的气质,进而彰显了器物主人的身份地位。
民国时期学者吴仁敬、辛安潮曾在其论著《中国陶瓷史》中提及:“建窑烧于福建建安……所制之器,以茶具为最著,所谓兔毫盏亦名‘鹧鸪斑’是也。日本人,最喜此器,不惜重价求购,以银缘其边,既碎,则用金漆巧缀之。”该段文字即说明日本人极其喜爱建盏,购置后,以银釦缘建盏口沿。
日本古籍“《荫凉轩日录》详细记载了建盏装饰金属釦边所需时间以及银釦建盏的价格:明应二年八月十八日‘于银工五藤宅,建盏之金覆轮著付,晚来可出来云云’:延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盏一个,银覆轮,代二百五十正”’。此间所提及的“金覆轮”、“银覆轮”即为金、银釦。
△ 宋 建窑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德川美术馆藏
除日本外,我国本土也时有出土带银釦之建盏,均为当时等级较高的墓葬所出。此外,元初汉臣姚燧《牧庵集》诗文:“吴侯建盏侔紫铁,表里兔毫莹铺雪”,亦表明姚燧友人马希声所持有的建盏,口沿是镶有金属边的。
△ 宋 建窑兔毫天目茶碗及剔犀如意云纹茶托
相较于中国出土建盏的釦金情况,日本釦金盏的占比会高很多,这与建盏在中日两国的使用习惯差异有关。中国多是用于斗茶盛器,而日本则是在茶道中直接饮用,对于口沿舒适度的要求更高。
于是,转眼到当下,当建盏在如今的中国逐渐成为茶人们争先追捧的主人杯首选时,它的实际功用应当受到重新的审视和设计。
釦器在当下
当日本金缮工艺被越来越多的大众熟知,中国传统的釦器工艺却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尴尬局面。釦作为中国三干年以来的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加固、修复工艺,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远比现阶段的传播程度更加深厚。
建盏学院派大师陈其富,国大师陈大鹏之子,作为业内唯一一位同时掌握建盏和釦金两大非遗技艺的手艺人,将建盏之简素与釦金之精美融于一体,使建盏作品焕发出独树一帜的生机和美感。
△ 陈其富作品-釦金红鹧鸪钵
釦器的制作工序说来并不复杂——
1、在金属片上大致绘出器口的形状; 2、依器口曲线敲打塑形;3、用喷枪软化金属片;4、反复依器口曲线塑形、刮平、磨光,直到釦边与器口浑若天成。
就这样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裁裁剪剪又磨磨,通常需要耗去好几个小时,才能让金属釦边不靠胶水、牢固又自然地附着在瓷器口沿。釦金工艺,难的不是技巧,最终考验的还是匠人在分寸毫厘间的审美把握。
△ 陈其富作品-釦金红鹧鸪钵
瓷器上一道恰如其分的金边是锦上添花,反之,一道技艺拙劣的金边无异于画蛇添足。所以,釦金与建盏的结合,需要心手相望、道技相生。
△ 陈其富作品-釦金红鹧鸪钵
“技”通往“艺”的道路,是一场关乎创作者本人思考、思维、思想的综合修习。身为大师后裔的陈其富,既师承父亲正统,又接受过陶瓷学院专业系统的训练,后来又得以进入到美术学院继续陶瓷相关的学术研究,因此他才能够筑基传统又延续传统,让传承一脉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